3)第四十六章 饮马长江(2)_靖难天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东。

  对辽东的封赏诏书一下,朝野上下立刻掀起渲染大波,朝廷看似对辽东恩宠有加,三位军胆全部加官晋爵,特别是对铁铉的恩宠达到加了太子太保,兵部尚书,一省布政使,达到封疆大吏可能达到的极限。

  这些封赏地潜台词很明显,只要平燕大业告成,出阁拜相也是指日可待。

  但明眼人一看便知,朝廷这样做名为封赏实则拆散辽东军,三位军胆三地就任,等于剪除了朱植的左膀右臂。

  如果说过去朝廷一直削弱藩王兵力,百官还觉得应该,那么现在对于在平定燕乱中,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辽王,还采取这样的戒备心理,立刻遭到了大部分官员地反对。

  首先兵科给事中刘铮拒绝在对三人封赏的诏书上副署,封还内阁,理由也十分搞笑,铁铉不过是辽王府的长史,升迁他必须找辽王通气,至少得得到辽王名义上的同意,否则有悖辽王与铁铉的君臣之道。

  方孝儒从来没有试过这样的情形,气得在上书房大骂刘铮迂腐,原旨一个字没动又发还刘铮。

  隔了一日刘铮不慌不忙,写了一段文字:铁铉不过是文官,我朝有史以来文官中只有李善长一人封公,尚无一人封侯,莫非铁铉之功可比刘基,言下之意刘基刘伯温尚且只封了诚意伯,难道铁铉的功劳比他还大?没得说,再度封还。

  这会方孝儒知道怎么回事了,这刘铮不是迂腐,而是存心找茬,但给事中的权力就在于封驳,为帝国地政令加一道保险阀,制度就是制度。

  方孝儒急了,他一方面阴使手下去劝说刘铮同意诏书,可是刘铮却如他的名字一样,也是个硬脖子的人,任由好说歹说也不同意。

  方孝儒无奈,心里骂着,你他妈就知道捣乱,却不知道,这是为了保证皇上的位子坐得安稳!只是这话如何能在诏书里说出来,只能在旨意中对铁铉的功劳进行了一番详细的描述,甚至搬出了先帝赐鼎石字的典故,第三次将旨意发给刘铮。

  方孝儒心想这次你得必须同意了,否则就可以直接撤你的职!谁成想刘铮接到诏书之后,将诏书放在书案之上,然后将自己给事中地印玺连同自己地乌纱放在诏书之后,拍拍屁股走人,老子不干了!

  刘铮三度封驳诏书,在朝野上下如同扔下一枚炸弹,掀起了滔天巨浪。

  赞成者认为刘铮做得没错,人家封驳有理有节;反对者认为刘铮不懂得顾全大局,朝廷需要铁铉等人平乱,刘铮却在这个时候拆台,分明是拆平定靖难之乱的台!其实大家心知肚明,问题地焦点就在于,人家朱植在辽东打生打死,平定燕乱,朝廷凭什么在后面搞小动作,自毁长城,强拆辽东军,大家对朱植产生了深深的同情。

  方孝儒生气到了极点,不但接受了刘铮辞呈,立刻任命另外一名自己的亲信作兵科给事中,这名亲信自然用了印,通过了封赏诏书。

  只是这一来一去已经经过了两个月,但北方战局又有点天翻地覆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1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