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章 懿文太子(4)_靖难天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万别说这是杨荣的主意。其他的殿下可把心放下,静候佳音吧。”

  朱植打开纸条,只见一行清秀的小楷写在上面:“易储者,所以贻一世之安;不易者,所以安万世之法。”朱植到了这时才心情稳定,呵呵,杨荣这人看来有点真本事,一句话已经将眼前的政治僵局打开。朱植立刻用锦盒将纸条密封好,谴小陈子将这张字条连夜送到杨靖府上,并一再叮嘱,务必交与杨尚书本人。说话间,他又把小陈子拉回来,让他找一个陌生面孔的下人去做。这个时候更不能让人抓住了把柄。

  这一夜,朱植失眠,来到大明之后第一个岔路口出现在自己面前。

  “帝曰:太子薨,皇孙少不更事,国需贤才,今视燕王有才行,欲立为太子,诸爱卿以为如何?

  翰林学士刘三吾对曰:立燕王,置秦、晋二王于何地?且皇孙年长,聪敏仁孝,可继大统。

  帝须臾无言,又曰:惜燕王之才,不忍弃。

  刑部尚书杨靖奏对:易储者,所以贻一世之安;不易者,所以安万世之法。陛下忘隋炀帝事乎?

  阶下三十五位官员一同拜倒,口呼请立皇孙为皇太孙,以定国本。

  帝长叹,无以对。”

  扰攘一时的易储风波就在东阁门君臣交锋中平息了。中国历史到明朝为止,君权最集中的朱洪武也在文官集团的重重压力下,被迫屈服。

  杨荣把情报送给我的时候,什么都没说,脸上洋溢着一种胜利的满足。他把情报放下,默不作声地走了出去。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胜利,年轻人还不懂得掩饰锋芒,此时在他心中一定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功感,一个八品的王府小吏居然在定国本这样的大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,任何人都会飘飘然。

  拿着东阁奏对的情报,朱植无言以对,朝堂之上的对奏一定不像情报中描述的那么简单。有消息说,从宫里出来时,户部尚书赵勉乌纱玉碎,额头出血,显然是数度磕头所致。文官集团在政治的高压下誓不低头,死保皇孙,让朱植看到了文官集团的强大力量。

  本来作为皇帝的朱元璋知道自己皇孙身上的弱点,认为他不能治理这个帝国,想为帝国寻找一个更好的继承人。但在中国千年的礼法制度面前,朱元璋也被迫屈从于礼法的固执。也许朱元璋真正感到无能为力的是这个文官集团的力量,虽然经过胡惟庸案以及空印案等的大肆杀伐,朝中的文臣几乎全部换了一遍。但这些文官在关键问题上还是如此执拗地坚持己见。朱元璋并不希望朱棣继承社稷之后要面对整个反对他的文官集团。

  如果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,朱植也承认燕王是最适合继承帝位的人,果敢,勇武,有肚量,有手段,精力过人,而且通文学,搞《永乐大典》;晓地理,搞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1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