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六四二章:新问题_唐朝最佳闲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事件还在发酵,对于整个大唐的影响,更是不言而喻。

  但是毫无疑问,这一次的事件,完全是正面的形象,作为主导者,朝廷自然是乐见其成的。

  至于付出……

  “当下在籍七十岁以上老者有三十三万六千一百七十七人,按照每人每月一斗粮来发放的话,每月需支出约三万三千六百一十八斛,全年需支出四十万三千四百一十二斛,而当下库存约为千万石,算上今年的新入库,约莫这个数字至少会增加至一千三百万石,若是来年能将机械化生产推广至镇北,加大开垦农田数量,产量将会再升一些。”新年过后,皇甫无逸上班的第一件事,就是再次确认人口数量以及常平仓库存。

  但是他这里得到的,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数据,确切的数据,需要再等一段时间,等到各地将详细的情况汇报上来才能知道。

  而七十岁以上老者的数量,这个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偏差,但偏差应该不会太大,毕竟年纪大了,随时都有可能蹬腿,而时间推移了,每一年都有不少人步入这一行列。

  各地官府的数据是每月汇总一次,但是朝廷这里却做不到,他们只能在每年的年中汇总一次,也就是说,现在他这里拿到的数据,是大半年前的数据。

 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去做整体的计划,就算有偏差,又能偏差到哪去?

  无非就是多个千把人,或者少一些,大体上是不会出错的。

  而唯一让人欣慰的是,大唐现在又存粮了,近千万石的存粮。

  这意味着什么?

  意味着大唐八百余万户,四千万人口的数量,平均每四人就有一石的存粮。

  单纯的从数据上来看,这个数量并不多。

  但要考虑到一个现实问题,这是常平仓的存粮水平,常平仓是什么?那是国家粮仓,也就是说,这几年以来,国家为每四个人准备了一石粮食。

  这些粮食不到灾年是用不上的,因为平时百姓家中都有自留的粮食,加上这些年随着兴修水利,大量的改进生产器械,导致生产效率提升,粮食生长环境改善,产量提升等等原因。

  另外一个就是人口问题。

  李渊时期,唐朝人口仅有不到千万,这是在籍人口,而大业年间,人口数可是直逼五千万的。

  几十年的战乱,真的就会损失这么多人口吗?

  那些人都选择了成为隐户,隐户的好处就是不用缴纳课赋。

  但这个问题现在根本就不是问题,朝廷逐年的在减少课赋,加上大量的工作机会,虽说不再均田了,但之前的田地,也是按照村落人口数量来均匀划分的。

 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,那就是在籍,人在籍不在,哪怕你在这座村庄生活了一辈子,人人都知道你,那也只能抱歉了,没有你的地。

  而外面不论干什么都需要户籍,这就导致大量隐户人员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1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