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55章 九边之议_皇兄何故造反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仿靖难,于是同样延续了削藩的政策。

  随着诸王的军权被彻底剥夺,怎样继续维持边境的安宁,就成了太宗首要考虑的问题。

  因此,大明的边境政策开始转变为以攻代守,太宗皇帝五度北征,宣宗皇帝三次北巡,皆是这种政策的延续。

  应该说,这种政策,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大明宗主国的地位,彻底瓦解了残余的北元势力。

  在太宗兵锋之下,包括鞑靼,瓦剌,兀良哈等在内的诸多蒙古部落,纷纷宣告臣服,成为大明的藩属国。

  但是这种政策,注定是不长久的。

  频繁的战争,对于国力的消耗是十分严重的。

  到了宣宗时,大明就已经有意识的开始收缩防线,转向休养生息。

  因此,从一定意义上讲,土木之役的发生,其实是必然的。

  大明不可能持续的保持战争的状态,一旦怠惰松懈,难以维持进攻的势头,那么边境防守上的短板,就会彰显无疑。

  所以,建立新的,完善的边境防线,是必然要做的事情,在这一点上,诸多大臣,是有着一致的看法的。

  有争议的是具体的方案。

  说完了理由,于谦拿出奏本,重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。

  所谓九边重镇,其实很容易理解,就是仿照太祖设塞王的思路,将现今边境各处关隘的杂乱兵力,化零为整,聚集起来。

  然后,以长城为依托,集中兵力,增设像大同,宣府这样的边境军镇,使之遥相呼应,建立起一条坚固的防线。

  看似简单,但是实际上,在实行当中,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。

  最尖锐,也是最明显的,就是财政问题。

  于谦话音刚落,头一个站出来反对的,就是户部尚书沈翼。

  “陛下,关于重立边境防线,臣并无异议,但是于少保所提之九边重镇,臣以为靡费太广。”

  说着,沈尚书就开始算。

  “按照于少保所说,设立九边重镇,首先要做的,就是裁撤边境零星散落,不成体系的诸多关隘,汇聚于重镇之中。”

  “那么,朝廷首要面对的,就是这些关隘之中的百姓该如何安置,若留于原地,则军队调离,安危难以保证,且重镇之中,有兵无民,难以长久。”

  “若迁移至重镇之中,则如此大批量的迁移百姓,朝廷必定要给予抚恤,且操作不当,会产生大批流民。”

  “此其一也。”

  虽然说,在私下里,沈翼和于谦的交情不错,但是涉及到政务上面,他说话也是丝毫的不客气。

  上朝的时候死掐,下朝的时候一块小酌,公私分明,秋毫无犯,这算是大明士大夫的一个鲜明特色。

  何况,沈翼虽然执掌户部,但是他也不是对兵事完全没有了解,对于边境的局面,虽然比不上于谦,但也清楚的很。

  “其二,如于尚书所说,我大明如今所设重镇,皆依托于长城,但是若按照于尚书的构想,建成能够遥相呼应之九边,则宁夏,陕西,甘肃等多处,需要加建长城,联通各处。”

  “户部初步核算,需增设边墙数百余里,由此征发的徭役,银两从何而来?”

  “朝廷在宣大之外,增设辽东镇,所需修建的辽河长城,至今尚未完工。”

  “若在此之外,同时增设数座军镇,朝廷财政如何支撑?”

  事实上,九边重镇的提议,对于户部来说,压力是最大的,至于原因,当然是户部永恒不变的话题。

  没有钱……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1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