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三二一、生当其时_大宋金手指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有些差距,但在春申江一带,这两三年间店铺如雨后春笋一般长了出来,这临江的一条街上,都是酒楼馆驿,作为新崛起的城市,华亭府城的酒楼商铺,早就打破了瓦肆勾栏的限制,占据了人流往来最多的交通要渠。华亭府人口也有近百万,这般繁华的城市里,自然少不得卖报的,许多酒楼便兼营此事。一个儒生拿了份报纸,看得那上面的耶律楚材文章之后,摇头晃脑地评论道。

  “之政,你还是这般脾气。”

  另一个儒生笑了笑,眉宇间夹杂着说不清的自傲,他扫了昔年好友一眼:“连真公都变了,唯有你却不变。”

  “哈哈。”

  被称为之政的儒生耸了耸肩,神情有些怅然,过了会儿,他慢慢说道:“真公未能执善固执,我一直很是遗憾。”

  “你食古不化,我才觉得遗憾呢。”另一儒生翻了他一眼:“咱们三人,你看谢岳在流求呆了数年回来,无论行事举止,都与之前判若两人。再看我,见识过我大宋无限江山,参与过战事,如今又要扬帆海外。唯有你,蝇蝇苟苟不成模样,当初的意气风发到哪里去了?”

  “曼卿,你在军中呆久了,也染上些武人习气,如今说起话来,竟如武人一般直接!”

  在酒楼上叙话的,正是李仕民与赵景云,这两个当年临安太学生的领袖,如今也都过了而立之年。李仕民面上是遮掩不住的失落,他追随真德秀到了楚州,在真德秀治楚州时颇出了些力气,但随着真德秀渐渐转变过来,开始接受天子的革新之说,他心中越发地失落,总觉得自己坚持了十余年的东西,这么快就变了,他无法接受,后来甚至与真德秀争执一番,便辞幕离去。赵景云则满面风霜,他漫游大江南北,为天子体察民情,每到一地便会有一份详细的奏折通过魏了翁交到赵与莒手中,他甚亲自参加了灭金之战,在孟珙幕中出谋划策参赞军略,战后又辞去天子赏赐拔掖,继续自己的周游生活,现在,他有了更远的目标,准备从华亭府乘船,赶往细兰的高郎步城,作为一个宣教儒士,在那里服务半年。

  在确定采取真德秀的内圣外王之策对待各藩国之后,赵与莒便每年自内库中拨出专款,用于向海外派遣儒生。他们要去教导当地百姓学习汉字,教他们诵《论语》背《诗经》,四年来,已经向海外派遣了超过五百名儒生,这些儒生每半年一轮换,海外经历记录他们今后的仕官履历,同时在选官上优先,故此才会引得这些自觉科举有些艰难的儒生趋之若骛。

  “曼卿,你不必劝我了,我这一辈子便是如此,当今官家圣明,但智者千虚犹有一失,我迂腐愚拙,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,安知日后我不能替官家拾遗补缺?官家自己也曾言,外无反对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1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