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774章 领先一代的差距(4K)_超级农业强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更是复杂。

  ——这要啥资料有啥资料的服务,省了多少事啊,照理说应该是笑逐颜开才对,但这莫名的心塞是怎么回事?

  尽管心情复杂,但包括葛院士在内的专家们,还是无比仔细的观察着它们,理解着它们,计算着它们。

  这可是来自实践一线的第一手资料。

  通常来说,这也是科研界判断真伪的第一步骤。持续几个月乃至几年的项目,往往会得到数以千计,数以万计的数据,随便拿出一堆是再正常不过了。

  而对要做评估的专家们来说,阅读这些资料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。

  要说单纯在海洋牧场理论上,国内算得上是多有成就,与日韩的差距不算大;真正的差距在于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后,相关技术,尤其是关键技术上,相对滞后。

  起码像葛院士这样的资深专家,通过看资料,一下子就抓住了嘉谷海洋牧场的建设脉络。

  事实上,能够坐在这间办公室里的人,都是海洋牧场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。所以,越是了解集大成的嘉谷海洋牧场,就越让他们觉得嘉谷农牧的技术水平先进。

  “资料目录上的关键技术,嘉谷都已经掌握了?是引进了国外的技术?”有专家问了起来。

  现场当然是有嘉谷研究员随侍左右,但面对一众院士大佬们,明显可见其紧张之色。全程参与嘉谷海洋牧场项目研究的周院士挺身而出:“这种关键技术,都是‘绝活’,你有钱都没地儿买,买来也未必适应我们的国情。目录上的技术,都是嘉谷实验室和我的海洋牧场研究团队联合搞出来的。”

  “嗯,倒是忘了还有你老周的功劳。海洋生态环境营造技术,那是你的重点研究领域啊。”

  “咳,千万别给我戴高帽。谁敢小看嘉谷实验室的实力,谁就是坐井观天之辈。我举个例子,在海洋牧场生态环境营造技术中,对主要的大型藻类/海草进行定位,发掘其特定环境下的附着生长机制、环境及生物间作用机制,也是嘉谷实验室的‘绝活’。”周院士将早已准备好的资料抽出来,道:“详情可看生态环境营造资料板块的描述,上面有嘉谷海洋研究团队对建立大型藻类场/海草床的物质能量流动模型的系统阐明。”

  “此外,利用环流生态特点,创新性地形成基于水体交换的工程学改良技术,建立生物、微生物改良技术体系,形成底质环境改良系列方法——这也几乎全是嘉谷研究团队之功。”

  这再次引起声声赞叹。

  生态环境营造技术,包括人工鱼礁建设技术、海藻场/海草床的修复与造成技术、底质环境改良与再造技术等,是一个海洋牧场的基石。没有建成具有自我生长和自我修复能力的生态环境,就称不上是真正的海洋牧场。

  另有专家问:“鱼类驯化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1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