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忧_兴汉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与否,知道当年辛密与否,世人皆会传颂陛下宽仁、慎杀之名。而陛下睿鉴,只要不为这区区声名所困,宽严有度,天下又有何事为难?”

  “宽有了,严还不够。”皇帝心里不知在想着什么,悠悠道:“关中这批旧臣是始终跟着我的,熟知我的脾性。而关东却不然,多少是道听途,又未见我杀人,想着天下光复,亟待施行仁政,故而滋生骄慢之心……还以为跟从前一样。”

  “汉室德运已改,自然要不同以往。”贾诩低叹一声。

  两人虽未明言,但相处下来的默契已经互相领悟心意,万民休息,朝廷终劳,跟从前王允、马日磾、士孙瑞等人和平下野不同,皇帝这是要杀一批人了。

  “那个吴硕倒是有些能耐,当初若是侍主从一而终,如今又何止是尚书令呢?”皇帝忽然像是在夸赞其人:“此人前度上疏,称要扩招国子监生,允许各地豪富之家送子入,每年收其束脩万钱,如此可得年入三百万。”

  贾诩没有平议尚书奏事的权力,细细听完,然后道:“朝廷年入数十亿,为了这三百万,多出三百名才能平庸的郎官,于朝廷并无益处。”

  “足以让人动心了。”收‘建校费’这种事皇帝在后世也见过,既然吴硕有提起,那他自然不能让此事太过简单:“国子监宁缺毋滥,朝廷不能为了钱就胡乱往里面塞人,败坏了读书的风气。我已批示承明殿,凡要入者,先交五千钱,用以策试五经,策试高第方准录入,每年束脩五万,一切所得,皆拨予太。”

  国子监的制与太一样,都是五年,豪强子弟读完出来至少要花费三十万钱,不是一般的豪强根本负担不起。更何况在其他人看来,除了通过国子监与太策试录官,更还有其他选择,只是这些人不知道有些路在今后是越走越窄、有些路是越走越宽。

  “单凭此疏,可见吴硕其心已定了。”贾诩眼眸微眯,缓缓言道:“只是骠骑将军从此失却一臂膀不提,其多年任事,有不少仰赖于吴硕的。如今吴硕背离,多少私下情事想必也会为人所知……其人恐怕……”

  到这里,贾诩有意顿了顿语气,试探性的看向皇帝。

  董承不但关系前朝,更牵涉宫闱,纵然是贾诩,也不能在皇帝态度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多一句。

  “改完军制之前,董承依然是董承。”皇帝简单一句话,流露着太多信息,或许在他看来,在裁完冗兵以后,董承的地位将会有变数?

  至少是不会如现在这般稳固。

  贾诩转了转心思,很快抛却这个话题,轻声道:“吴硕此人本是尚书台小官,先后依附董卓、王允、董承,如今观其言行,似乎又倒向了杨氏。”

  杨氏与黄琬本来就联系紧密,几乎可以视同一体,今日贾诩听了一阵,发现是由吴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1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