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九十五章 昭弟,你也快了!_大隋嫡长孙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哦?阿孩说说看,若真能为我和你皇祖母解忧,我们过些时日,满足你一个小小的愿望!”

  杨坚笑道。

  愿望?

  杨昭思绪转换,他这两年,告诉二圣的愿望实在太多了!

  二圣又在吊他胃口!

  心里虽在腹诽,但杨昭一边将凳子搬到二圣对面,脑袋扬起,嘴上未停:“孙儿很认可皇祖母的办法,那孙儿就说说自己的补充看法!

  在孙儿看来,拿今年而言,之所以这么多士人于地方层层选拔,再来到长安春试,很多人目的,归根结底,还是为了名和利!

  科举之内,增加科目,有助于各个方面的顶尖人才云集于朝堂,但同时在另一些行业,需要的不是多么会考试,会做官的人,而是注重于专业之士。

  像会研究理论,会总结种田经验的农学家,像会改善工匠技艺,于衣食住行,做出更有利改变的大匠,以及救死扶伤的医者……这类人,乃是国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甚至是天下兴盛的根本。同样需要给予名和利,才会后继有人,有更多的人,加入进去。

  于此,孙儿的建议,便是提高这些研究性士子的待遇、另给予尊重,规范其内部。进而让天下有志之士认识到,科举并非是展现价值,安身立命的唯一途径。

  此外,对于其中一些学得技能,又有心仕途的士人,还可以同国子寺下辖诸学馆一样,每岁特别开恩科,免与地方考试,参与到相关领域治理中。比如地方农吏,可以从参加恩科的农学士人中选拔……

  这样一来,朝野官吏的来源,会更为多样性。地方治理事务之内,能多一些实干之官吏,而非死读书的庸吏!

  正如您们上次与孙儿说的那样,大隋天下足够大,足够所有人,去发挥才能,建设国家!”

  杨昭一口气说完,有些口渴,他拿起旁边皇祖母为他倒满的水杯,咕噜噜的牛饮而下。

  如果一个王朝,所有饱学之士,都为了仕途而冲入科举之内,少了各行各业的发展,那才会失去生机,会出大问题!

  隋之后的李唐,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上,立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正是在于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。依史书所记,唐代科举(分文举武举)科目多达一百多个,不分士庶,面对天下所有人。进而带动了相关行业积极性,由此开创出盛唐!

  继承隋的开科取士,李唐进而发扬光大,成为后世历朝历代的参照对象。正是因相对先进的人才选拔方式,才能让华夏的技术,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。

  但在杨昭看来,显然还有改进之处,以便让隋人们,能以更平等更有保障性的于各行各业,发挥才干。特别是技术的进步,离不开脚踏实地的“科研者”。在这其中,最根源的是王朝统治者观念之变,如事关行业的“平等”。

  杨昭能启迪的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1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