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137章 鬼市相遇_穆一林雅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起斜眼儿的100元钱,蹲下身将那几片瓷块捡到一边,开始收拾自己的摊位。

  斜眼儿见穆一还愣着,又说道:“小伙子,你不饿,我可饿了,我要去吃早点了。”

  说着自己就先了,穆一见状忙跟了上去,笑着说:“赵老师,我也知道那瓷瓶不值大价钱,可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问题,只给了他一百就平事儿了。”

  斜眼儿头也不回地说:“那个瓷器的断茬凹凸不齐,十分粗糙,是劣质的新仿,给他100,已经不少了。小伙子手上功夫不错,很有准头,今天还有谢谢你。”

  穆一忙说:“赵老师,不用客气,举手之劳而已。”

  斜眼儿说:“不用赵老师,赵老师这么叫,我很不适应,叫我斜眼儿就行,大家都这么叫。”

  两人边说边聊,就来到了一家早点铺子,斜眼儿走进铺子,穆一也随后跟了进去。

  坐好后,穆一问:“斜眼儿师傅,您看,您想吃些什么?”

  斜眼儿端坐着,听穆一又称呼自己师傅,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,却嗔怪道:“跟你说了,别师傅、师傅的叫,我又没收你徒弟。”

  而后,斜眼儿朝着点里的服务员喊道:“两份‘头脑’,再来两个帽盒,在来一笼屉烧麦。”

  “头脑”,又名“八珍汤”,由黄芪、煨面、莲菜、羊肉、长山药、黄酒、酒糟、羊尾油配制而成,是太原的风味早点,据说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,每年农历白露到翌年立春期间,太原一些清真饭店争相推出“头脑”应市,许多太原人便有天不亮赶着吃“头脑”的习惯。而帽盒是陪着“头脑”吃的一种烤制的面饼,短圆柱形,中空,是用不发酵的面粉加入椒盐捏成两片空壳,合在一起,入炉烤制。喝“头脑”时把“帽盒”掰成小块,泡入“头脑”中,入口咸香耐嚼,风味独特,很像西安的“羊肉泡馍”。

  一会儿“头脑”、帽盒和烧麦都上来了,穆一上次来太原吃过,所以并不陌生,斜眼儿显然也也是饿了,大口喝起来,时而拿着纸巾擦拭脸上的流下的热汗。

  穆一见斜眼儿吃得津津有味,也不好打扰,自己也饿了,就也大口吃、大口喝。

  吃得差不多了,斜眼儿拿着纸巾摸了一下嘴,往椅子上一靠说:“小伙子,你名字叫啥,找我到底干甚?”

  穆一也从桌上的纸屉中抽出一张纸巾,摸了下嘴,而后恭敬地说:“斜……不,我还是叫你老赵吧,我叫穆一,是这样,前几日北京有个朋友说你这里有北魏的佛首。”

  穆一说完,却见斜眼儿收起了脸,有些不满地说:“耐求,这个老王坏了规矩,怎把我的货告诉你了。”

  穆一忙解释说:“王老板是我的好朋友,知道我想知道这方面的信心,也是在我一再央求下说的。”

  显然,刚才穆一帮着斜眼儿夺回了皮包,斜眼儿不好让他下不来台,就说:“那个佛首也是我偶然在一个老乡手里得到的,现在可没有了。”

  穆一接话说:“老赵,是这样,我这次来,还不是为了佛首,而是知道,您对太原周围山上的石窟很了解,所以想请您做个向导。”

  斜眼儿一开始还以为穆一是古董贩子,却听说要请自己做向导,不由笑着说:“这周围石窟,我倒是有些了解,天龙山的佛教石窟、龙山的道教石窟,蒙上的大佛像,都明面摆着呢,要想去看,联系旅游团,我如何做你的向导。”

  穆一怕斜眼儿一口回绝,忙说:“老赵,如果是那明面的石窟,我就自己去看了,我是想找那没被发现的石窟。”

  说到这时,穆一见斜眼儿的脸色有了变化,又仔细打量起自己,一字一顿地说:“你,到底是做什么的?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ge1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